王晶直指娱乐圈资本造星乱象:明星爆火多为资本做局,追星行为“愚蠢至极”
资本造星:从港圈到内娱的“流水线”
王晶以自身经历为例,揭露娱乐圈造星潜规则:“资本推一个人,什么都能做到。以前捧邱淑贞,在商场走廊贴满照片,拍汽水广告,所有人就都认识了。”他进一步爆料,张曼玉、苗可秀等港星早期走红均依赖资本包装,甚至港姐选拔也存在“人为操作”:“张曼玉当年被预测夺冠,结果只拿亚军,但资本已让她通过广告红遍全港。”
对于内娱现状,王晶直言不讳:“现在有些明星长得普通、演技普通,没唱歌跳舞的本事却火得一塌糊涂,背后一定是资本推动。”他分析称,资本通过热搜、数据造假、饭圈控评等手段制造“虚假繁荣”,而观众看到的只是“被设计好的人设”。
追星乱象:未成年人花父母钱“供养”偶像
王晶将矛头直指内地饭圈文化,批评追星行为“愚蠢且没必要”:“欣赏演员不需要花很多钱,但现在的孩子用父母的钱买专辑、打榜、应援,甚至为偶像撕逼吵架,这完全是被资本洗脑。”他列举现象称,某顶流明星专辑销售额破亿,但实际听众不足10%,其余均为粉丝重复购买;“超话排名”“明星势力榜”等数据榜单背后,是职业粉丝组织“割韭菜”的灰色产业链。
更引发争议的是,王晶将追星与“精神空虚”挂钩:“有人说追星能获得精神力量,那为什么不去学习、运动、学哲学?好多事都比追星重要。”此言被网友解读为“暗讽饭圈低龄化”,部分粉丝反击称“王晶是嫉妒新人抢饭碗”,但更多网友支持其观点:“资本把追星变成氪金游戏,最终买单的是普通家庭。”
行业反思:资本与艺术的博弈何时休?
王晶的言论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多位业内人士曾炮轰资本操控娱乐圈:
- 编剧汪海林:曾痛批“小鲜肉”演员“没演技全靠脸”,称其片酬占制作成本60%以上,导致作品质量下滑;
- 演员张颂文:在《狂飙》爆红前,曾因拒绝资本要求的“人设包装”被雪藏十年;
- 导演冯小刚:早年直言“中国垃圾电影多,是因为有太多垃圾观众”,暗指资本为迎合低俗口味投其所好。
据《2025中国娱乐产业白皮书》显示,2024年头部明星的商业代言费平均达2000万元/年,其中60%用于购买热搜、水军控评等“流量维护”。而同期,国家广电总局出台“清朗行动”,重点整治“饭圈乱象”“流量造假”等问题,已封禁违规账号超50万个。
网友热议:资本造星是原罪还是必然?
王晶的言论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分化:
- 支持派:“他说出了行业真相,现在很多明星连台词都背不利索,全靠配音和替身。”
- 反对派:“资本只是推手,能火还是靠个人魅力,比如王一博、赵丽颖都是从龙套熬出来的。”
- 中立派:“资本和明星是共生关系,但过度炒作确实该管,比如某选秀节目倒奶事件就是耻辱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王晶本人近年也深陷“资本争议”。其推出的“全民造星计划”被指“收割新人培训费”,而他参与投资的短视频平台“晶哥大讲堂”则因“付费解锁明星内幕”引发伦理争议。对此,王晶回应称:“我只是提供机会,愿不愿意花钱是观众的选择。”
未来展望:流量退潮后,实力才是硬通货
随着监管趋严,资本造星的“野蛮生长”时代或将终结。2025年暑期档,无流量明星参演的《山海情2》以9.3分登顶豆瓣,而某顶流主演的仙侠剧因剧情注水、特效粗糙遭群嘲,印证了“内容为王”的回归趋势。
正如王晶在自传《人生由我掌控》中所写:“娱乐圈没有永恒的顶流,只有永恒的好作品。”当资本的泡沫褪去,观众终将用脚投票,选择真正值得追的“星”。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